Sunday, May 17, 2015

On this day

近来对于面书的On this day 感到惶恐,
似乎...又爱又恨的。

记得有个心理测验问
:你认为自己是理性或感性的人?

我认为自己是感性的。
尽管许多人对于我的坚持到底,精打细算,
强势,没心没肝,不怕寂寞的理性模样所骗。
可是真正见过我哭的人都会知道我有多感性,
甚至其实是蛮脆弱的。

而on this day 让一个感性的人更感性。
我不知道到底时光是一个怎样的东西。
我依然在向前走,甚至学习了珍惜现在,非常地期待未来。
可是心底的深处,我感到无所适从,
那些曾经走过的日子真的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经过了好几年。
时光如梭原来真的如梭。
许多东西还历历在目,我甚至记得其中的细节,
我好想见到当初陪伴走过的故人,
想问问看,你还记得吗?那一年那一天,我们曾做过的傻事。
可是,
似乎踌躇,不敢惊动在努力生活的大家与自己。
可惜,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是在五年前开始活跃于面书的,
而也因此,
仿佛我最奔放的那几年都被记录着。
却也无法回头,无法说遗憾。

想起了2010 年,

那年我还没进大学,
那是一个别扭的时期,
想奔跑,想逃离,渴望新生,却又似乎恋恋不舍。
当时甚至向自己承诺,
总有一天,我会蛮不在乎的走到阳光面前,淡淡的笑并点头。
若干年后才发现,那其实是一种无谓的坚持。

想起了2011和2012年,
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
有全中华,有宿舍学哥学姐 ,有舞狮团,有宿舍室友,
有功课,有活动,有开会,有跟室友同学舍友狮团全中华旅行,有晚上喝茶,有夜店,有喝醉,有为情所困。
我想也许21岁就是应该要这样过的吧 。
疯癫到了极限,放肆到了尽头,同时也哭得声嘶力竭。
那两年仿佛是一场抛掷中所抵达的一个最高的临界点,

快乐地放肆却也压力地压抑。
谁说青春不能错?

到了2013年,
我搬离了宿舍,我从全中华里卸任了,
但我依然在忙。
忙着打工,忙着旅行。
我想,第一次去中国穷游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錑点,
因为尝试过了,
于是我也再也回不去了。
我疯狂地爱上了旅行,尤其是一个人的旅行。
那年一月去了中国广州,四月去了泰国曼谷,
六月去了沙捞越,七月去了台湾,十二月去了印尼。
除了四月跟发小的双人旅,其他的时候我享受当独行侠的滋味 。
我甚至觉得,这样灿烂后的沉淀才是人生。
从那时候开始,我仿佛更明确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并能够要什么。

于是我不想毕业之后就投入在职场上,
因此有了2014的那场间隔年。
说我没工作那是不对的,因为我曾计算过,
尽管断断续续,可是这一年里有超过半年我都在工作。
只是我呆在大马的时间加起来似乎不超过三个月。
一月到三月在新加坡打工,四月到五月中在家乡颓废,
五月中到九月在美国工作,偶尔旅行。
九月到十月才正式在美国转圈。
十月中回来参加毕业典礼,月尾去了中国,
于是11月在异国异乡,无人认识我的地方,
度过了我人生中第一个属于自己,也只有自己陪伴的生日。
然后时间一跳 ,十二月中我回国了。
这一年很不一样,
我不断地在学习让人陪伴,
我不断地在独处与成群中得到平衡,
我知道这样说似乎很炫耀,
可是我真的是一个享受独处却常常不缺人陪伴的人。
我想,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于是独处才是一个最适合也最安全的堡垒。


渐渐,2015年到了,
在家颓废了,在家帮忙了,
找工作了,
于是这一年我在工作了。

恩,竟然只打算用10个字概括这一年?
其实两个字就够了,
---工作---

我想像,
若有人问我,精彩了那么多年,
回复平淡的生活,能适应吗?

脑海竟然很自然的想起这句话

女人,要受得了繁华,耐得了寂寞。